学院概况

学院概况

    学院简介

    2023-04-03

    一、历史沿革

    管理学院始建于1989年5月,是best365建立较早的院系之一。其前身为内蒙古蒙文专科学校时期的行政管理系(1989年)和内蒙古民族高等专科学校时期的公共管理系(2000年)。2010年,学院开始招收本科生。2020年开始招收本科生,2018年11月,更名为公共管理学院;2024年6月,更名为管理学院,已走过了36年的办学历程。

    学院自成立以来,始终践行“崇正、尚智、务本、传承”的校训,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,坚定不移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。学院坚持扎根内蒙古,服务基层一线,培养了近3000名理想信念坚定、专业基础扎实、实践能力突出,且富有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“靠得住、下得去、干得好”的应用型人才,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、民族团结进步、文化事业繁荣以及边疆稳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。

    二、专业建设

    学院,现设有行政管理(2010年)、文化产业管理(2012年)、档案学(2013年)3个本科专业,授予管理学硕士学位。其中,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为校企合作专业,2021年与北京SEG匠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办学。现开设自治区级微专业“智能档案管理与数据分析”一个,校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(文化产业管理、2023年),全日制本科生852人,少数民族学生占比57.86%。现有教育部西部档案学虚拟教研室分教研室、best365官网中文版登录多模态图档数智化创新工作室各一个,校内实践教育平台5个、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0个,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从2023年的72.27%提升至2025年的89.84%。获自治区一流课程1门(文化资源开发与管理、2025年)、校级一流课程1门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、校级在线开放课程1门。近三年学生在省级竞赛中获奖12项,其中中国国际创新大赛省赛中累计获奖3项,立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8项。

    、师资队伍

    学院现有教职工32人,其中专兼职教师29人,专人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教师占比86.2%,博士学位教师占比34.48%,副高及以上职称占比51.72%。校外聘用导师有14名。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60%、博士学位教师占45%、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85%;有兼任其他兄弟院校硕士生导师2人、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占25%、双师双能型教师占20%。现有校级教学团队3个,有2名教师,入选自治区“新世纪321人才工程”第二层次人才、有2名教师,入选第三层次人才;有1名教师,荣获“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创新创业人才”称号;有5名教师,入选内蒙古自治区“英才兴蒙”工程第六类人才。

    、人才培养

    截至到2025年9月,学院共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852人,占学校在校生总人数的8.5%,其中,行政管理专业266人;文化产业管理专业322人;档案学专业264人。学院校内实践教学平台5个,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0个,2025届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达89.84%。学院坚持遴选学生开展三下乡活动,2025年“风歌羽影”团队在2025年全国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内蒙古“亮丽北疆•一城一榜”专项活动中被评为包头市优秀课题实践成果报告。近年来,学生在多项高水平竞赛中屡获佳绩。在中国大学生创新大赛内蒙古赛区获银奖1项、铜奖2项;在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“三创赛”内蒙古赛区斩获一等奖;在自治区“挑战杯”创业计划竞赛中获银奖1项;在2025年“挑战杯”内蒙古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二等奖1项、三等奖3项;在第三、四届“寻是杯”公共管理决策模拟大赛华北赛区均获二等奖。此外,学院还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项,自治区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项。

    科学研究

    学院现有校级科研创新团队2个,教师承担各类科研项目46项,其中国家级项目5项,省部级28项,项目总经费222.8万元;获省部级科研奖励11项:国家专利2项:出版专著、教材7部;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76篇;举办大型学术会议1次;邀请区内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10次。

    有校级标杆教研室1个(文化产业管理、2025年);有校级一流课程1个(文化资源开发与管理、2023年);有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5个;另外,档案学专业合作交流成效显著,有教育部西部档案学虚拟教研室分教研室一个(2023年);有校级多模态图档数智化创新工作室一个(2024年)。同时,分别与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(2024年)、呼和浩特市档案史志馆(2025年)、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(2024年),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。同时,还有部分教师,分别担任内蒙古民俗学学会理事、中国档案学会基础理论学术委员会委员等学术职务。